作者:范娟娟,經濟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導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保險業在大灣區建設發展中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但對灣區內的中資保險企業而言,灣區建設中的一體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值得中資保險企業提前作出長遠思考。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協同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毒V要》17次提到“保險”,就意味著保險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將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其在產品、服務、資金、人才、監管等領域將獲得很大的協同創新探索空間。所謂協同創新,就是要打破部門、領域、行業、區域甚至國別的界限,通過構建一體化市場實現創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長期來看,這種協同創新下的一體化市場構建所帶來的總體福利改善將會遠大于總體福利損失;但對于參與一體化市場構建的任何一方而言,市場構建過程中的一體化也像一把雙刃劍:機遇下隱藏著挑戰,挑戰中又蘊含著機遇。當前,內地保險企業對于保險市場一體化的態度已從害怕、防御境外保險企業競爭轉為看到、甚至期盼在競爭中獲得發展機遇,但如何將隱含著的變革成本損失轉化為長期發展的福利收益,值得境內中資保險企業作出前瞻性思考。
思考一:大灣區建設戰略走向賦予保險業何種歷史使命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成熟灣區經濟體有3個,分別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v觀這三大灣區的發展,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灣區經濟的一體化。灣區內,市場是統一的,商品、服務、人員、資本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以供灣區內各經濟主體共同享用。灣區經濟一體化,使得三大灣區快速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技術體制革新的重要增長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首個“大灣區城市群”,是繼上述三大灣區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灣區經濟體,經濟體量巨大,核心城市如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的國際化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準,在土地儲備、經濟增速、科技創新以及交通網絡等方面具有明顯比較優勢,是四大灣區中最具經濟活力的灣區?;浉郯拇鬄硡^的戰略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2022年,要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為實現這些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就需要有更高程度和層次的國際化和全球化,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過程中勢必也要加速加快提升一體化水平特別是市場的一體化水平,規避不必要的利益沖突,以整體經濟體形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參與全球層面的競爭發展。
金融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血液”,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也是極為重要的資源領域。根據《綱要》規劃,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保險作為金融服務的一部分,注定要向保險市場一體化邁進?!吧罡劢鹑谑袌龌ヂ摶ネê蜕畎奶厣鹑诤献鳌睂⑦M一步強化,“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強,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將持續有序推動,“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境內設立經營機構的區域將不斷放開,甚至對“港澳在金融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等。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v觀世界上一體化實踐最成功的歐盟,為實現保險市場的一體化,從1964年發出第一代開放再保險市場指令起,一直到2000年第四代保險指令止,才基本完成保險市場的一體化建設?,F在的灣區發展更像是55年前歐共體的市場一體化,對于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而言,這也許才是與港澳保險企業甚至是海外保險企業真正同臺競技的開始。
思考二:市場的一體化可能出現的市場結果是什么
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各經濟主體間進行分工協作,更有效地利用各經濟主體的資源獲取國際分工利益,從而實現灣區整體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在這個過程中,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動力將逐步實現跨越政體界限的自由流動。這種自由流動將會帶來什么?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他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比如舊金山灣區內的硅谷,因已形成的高科技研發優勢,在聚集世界級科技人才和科技資源方面就有先發優勢。馬太效應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調節資源利益的自發機制,對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具有雙重影響。從積極方面看,它能極大地刺激區域中行業領先者增強發展的動力和創造力,以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從消極方面看,又會造成弱小經濟體發展所需的資源流失,從而滯緩發展速度。在灣區建設中,馬太效應可能會在多維方面產生影響,比如市場機會占先、技術進步、人才流動、資本聚集等,從而在灣區內一體化市場建設中拉大經濟個體的差距。
一是產業聯動下的強強聯合可能涌現。灣區經濟的一體化就意味著資源之間的相互聯系不會局限在政體邊界之內,而是更為開放發展,甚至是跨越國家邊界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形成不同的分工與優勢。灣區內的核心企業或競爭力強的企業勢必會選擇在產業鏈上對外拓展,通過強強聯合達成產業協同的聚集效應,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有價值的資源、信息和技術,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相關成本;而對于競爭力較弱的企業而言,要實現與強勢資源的合作就更加困難。
二是并購(M&A)重組可能風起。并購( Mergers & Acquisitions)重組無疑是實現企業規?;托士焖偬嵘约皵U大已有優勢的有效途徑,在優化資金與技術配置、開拓新領域、實現規模經濟、提升資本效率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效率理論、市場勢力理論、代理成本理論、多樣化經營理論等都已從不同理論角度論證了并購重組的市場價值;在實踐中,并購重組也早已成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并購重組早已是風起云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保險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保險企業的毛利率空間可能會被逐步放松的價格管制等市場開放政策不斷擠壓,作為行業領導者的保險企業將在市場上鞏固地位,也許會優先采用跨境兼并接管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而規模有限且經營效率低下的保險企業則可能難逃很快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思考三:灣區一體化建設戰略走向給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
對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而言,灣區的一體化建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
一是灣區內的重大建設項目給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大量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面臨風險多,這不但為境內中資保險企業發揮防災減損、損失評估等風險管理功能提供更多的發展全方位風險保障產品的創新空間,也為保險資金參與灣區產業鏈戰略布局提供了空間。
二是香港的國際融資平臺給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帶來了更多對外金融資源融通的機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第一財富管理中心,匯集了眾多國際金融專業人才。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完善的金融服務對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解決成長中的資金瓶頸問題意義重大,更為重要的是境內企業可利用規范的香港融資市場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通過香港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了解游戲規則和具體做法,融入到國際經濟大家庭,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三是港澳的科技創新優勢給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帶來了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機遇。香港、澳門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現代金融和知識密集型服務等方面極具優勢,是灣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驅動力。201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與28個國際組織發起成立了“全球金融創新網絡”,目的也是為了共同構建健康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這對于吸引高端創新要素在灣區內的集聚,促進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與國際高端創新技術保持同步意義重大。
盡管存在很多機遇,但挑戰也非常嚴峻,甚至可以用危機來形容。僅從保險業法人機構量、保費收入和賠付支出來看,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與港澳特別是香港地區的保險機構就存在明顯差距。截至2018年底,深圳、廣州的保險法人機構數量分別為27家、5家,而香港為161家;深圳、廣州的保費收入分別為1030億元人民幣、1127億元人民幣,而香港為3790億元人民幣;深圳、廣州的保險賠付支出分別為257億元人民幣、270億元人民幣,而香港為1257億元人民幣。在灣區保險市場一體化進程中,境內中資保險企業是否會遇到行業領跑企業馬太效應所帶來的一系列資源聚集障礙?是否會被強強聯合排除在產業鏈重構布局之外、甚至是否會被領跑企業兼并重組?這些危機看似遙遠但仍需警惕。對比境內中資保險企業,港澳保險市場競爭雖已趨于飽和,但發展的內在動力優勢和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助推優勢仍然存在,需要境內中資保險企業通過深入研究和思考加以應對。
一是來自港澳保險企業先進的內部經營管理水平的挑戰。香港保險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全亞洲擁有最多保險企業的地區,已形成了成熟的保險市場體系,經營管理水平比內地保險市場高;比如理賠效率較高,香港保險行業普遍實行的是“嚴進寬出”的做法,核保較嚴格,索賠相對簡便,在香港獲賠保單件數占索賠保單件數之比能達到98%。加上香港既活躍又理性的金融市場和離岸人民幣市場,也為保險產品的創新和多元化提供了機會。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新增保單保費收入來自內地居民的比例,在十年間已由6%激增至25%。
二是香港保險業的外部發展環境給保險企業帶來了更多提升自身服務空間的壓力。香港的保險政策環境是要激發保險企業想法設法提高客戶滿意度的自覺性而不是投機取巧。比如香港的稅率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在香港,企業利潤在200萬港元以內只需繳納8.25%的“利得稅”,超出200萬港元部分的利得稅稅率則為16.5%;香港不征收間接稅和流轉稅,且只有源自香港的利潤才必須在香港課稅,不征收利息稅,虧損可無時間限制地不斷結轉,直至全部由將來所賺取的利潤抵銷;香港與全球40個稅務管轄區簽訂全面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避免了雙重征稅。澳門稅收也很簡單,企業在60萬澳門元以下的利潤豁免“企業所得補充稅”,超出該金額的利潤征收12%的企業所得稅。
在香港地區,保險業的行業管制少,但違法成本高。香港保險監管的目標是保障保單持有人的利益和促進保險業的整體穩定。在1983年《保險公司條例》的基礎上,香港地區建立了一個健全的保險體系和監管制度,采取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兩級監管模式。保險業監理處奉行靈活自由的監管原則,較少管制保險公司的條款費率、產品定價、市場行為,而主要抓的是公司償付能力、信息披露、內控治理等環節。但香港地區保險行業的法律體系健全,對許多保險違法行為,香港地區的法律均將其定性為犯罪并規定了包括監禁在內的刑事責任,違法成本高,威懾力更大。
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如果不能在灣區一體化建設中搶占先機、借勢而上,則有可能陷入被動。
思考四: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如何用好一體化建設這把雙刃劍
眾多區域的實踐經驗表明,市場一體化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最常見、也是最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引致或加大區域內不同經濟體的發展差距。這意味著,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要在一體化進程中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調控港澳保險企業的“馬太效應”,使其溫和適度,一方面要直接學習和利用先進企業的成熟技術和經驗,減少自己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快速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承接港澳保險機構的轉移服務,借助外力直接攀上新臺階。
一是堅持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灣區建設涉及多座城市,人口眾多、產業集中,在建設中必然要面對諸如自然風險、責任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等眾多傳統風險,還會面臨市場波動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新型風險, 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必須要認真研究這些新的風險管理需求,發揮保險業的獨特優勢,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二是要重視科技賦能。當前,世界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時代,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正在促使社會發生重大轉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這種轉變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像200年前電力徹底顛覆人類世界一樣,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在經歷了這一系列技術沖擊后,更為專業的保險技術服務已經成為全球保險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萍紝⑦M一步釋放保險的活力,推動保險業與其他產業的資源整合,為其在支付手段創新、產品形態演變、風險管理提升等方面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轉型發展。
三是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在影響企業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的因素無疑是最關鍵的。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也再一次印證了“人力資本”在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境內中資保險企業要實現一體化進程中的自我提升,必須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人才、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并創建完善的機制來激發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
四是要關注保險產品跨境互認和標準互認。《綱要》首次提到“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跨境機動車保險和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目前,香港地區保監局正研究支持香港在大灣區設立保險服務中心,為大灣區消費者提供服務。廣東與香港地區保險業界也正在推動嘗試兩地保單互認的可能性。對此,境內中資保險企業應高度關注一體化進程中的各類銜接點,先從港澳保險業的服務轉移入手,盡快完成規則銜接、標準互認等具體工作。
“灣區經濟”概念自 20 世紀末提出以來,灣區已逐漸發展成區域經濟的高級形態,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但相比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天然統一整體的境況,“一國兩制三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更為復雜,這使得灣區保險市場一體化也更富有挑戰性。境內中資保險企業如何在灣區發展中實現產業升級,需要我們有更多的思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