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松早,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財務會計部副總經理
2019年6月
上市壽險公司為了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提升投資分析者對公司的估值水平, 在對外披露業績信息時,除按會計準則與上市規則要求披露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信息外,也會自愿補充披露一些對公司的價值創造和盈利能力有影響的信息,主要包括業務信息如代理人數量、分類保費收入、年化保費、繼續率,價值信息如新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率、內含價值,資本或償付能力信息如償付能力充足率,盈利能力信息如費用率、投資收益率、運營利潤。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管理層自愿披露的信息是非會計準則信息(Non-GAAP Measures),除遵循行業慣例外,有些自愿披露的信息指標缺乏嚴謹的規范和定義,無法在各個公司間比較。
許多上市壽險公司為了便于投資分析者更清晰地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趨勢,將一些非運營項目的波動性影響從會計凈利潤中剔除后作為一個單獨的財務指標逐年披露。這一財務指標作為非會計準則信息,各個上市公司均有不同的名稱與計算基準,如運營利潤(Operating Profit)、核心盈余(Core Earnings)、調整盈余(Adjusted Earnings)。在這一指標基礎上,相應計算披露凈資產的回報率如運營ROE。
中國上市保險公司中,中國平安保險在2017年年報中開始定義并披露運營利潤,作為公司盈利能力的補充信息。
下面就主要上市壽險公司披露運營利潤的原因、披露情況與作用簡要介紹如下。
一、凈利潤有時無法有效衡量公司盈利的質量與可持續性
一家成熟的壽險公司如果保險業務保持高質量成長,經營效率(成本管控)持續提升,投資收益符合精算假設,那么該壽險公司的盈利能力會逐步增強,理想情況下,其會計凈利潤會逐年增長。但是實際經營中,壽險公司凈利潤在各年間波動較大,凈利潤這一會計指標有時無法反映經營利潤的質量與可持續性,這主要是因為凈利潤作為一個期間經營結果,受諸多因素影響,許多影響因素是一次性的,或與公司經營業務無關,或受公司管理層操縱,或受市場短期波動影響。
影響會計凈利潤質量的因素主要有:
1. 會計估計與精算假設變更,如重疾發生率變動、分紅水平估計變動;
2. 資本市場變化導致證券投資的浮盈浮虧(資本利得)、房地產價值變動、準備金折現率變動;
3. 外幣匯率變動;
4. 公司重組與兼并收購影響;
5. 營業外收支事項,如政府補助。
二、主要上市保險公司運營利潤披露情況
(一)中國平安:運營利潤
2017年開始,中國平安為了更清晰客觀地反映公司的業務表現及趨勢,引入并開始披露運營利潤這一非會計準則指標。該指標以財務報表凈利潤為基礎,剔除一些項目,包括:(1)短期投資波動,即假定壽險與健康險業務投資回報率為(內含價值長期投資回報假設)5%,對于壽險與健康險業務實際投資收益與5%計算的投資收益的差異作為短期投資波動。(2)折現率變動的影響, 即壽險與健康險業務由于折現率變動引起的保險合同負債變動的影響;(3)管理層認為不屬于日常運營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比如2017年平安好醫生重組產生的108億凈利潤,2018年陸金所C輪融資產生的72億凈利潤。
(二)美國友邦AIA:運營利潤(Operating profit)
美國友邦在2010年上市后即開始逐年披露“運營利潤”,但友邦的運營利潤與平安的定義與計算標準不同。
2010-2016年,友邦的運營利潤定義為凈利潤基礎上剔除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利得(即證券投資的浮盈浮虧與買賣價差)、非運營收入與支出的其他重大項目。
上述友邦的運營利潤中只包含凈投資收入(即紅利、利息、租金),也就是說,股票投資只計入紅利收入,房地產投資只計租金收入,不包括資本利得。長期而言,不包含資本利得的凈投資收益率會顯著低于總投資收益率。這會導致其運營利潤被低估。
從2016年開始,友邦修改了其運營利潤的口徑,在凈利潤的基礎上調整:(1)股權與房地產投資的短期波動,即假定股權與房地產投資回報為內含價值假設的股權與房地產投資預期長期投資回報(在6.9-13%之間,友邦各子公司假設不同),對于股權與房地產投資實際投資收益與假設的差異作為短期波動進行調整;(2)其他投資(除股權與房地產投資外)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利得;(3)管理層認為非運營收入與支出的其他重大項目。
(三)宏利保險(Manulife):核心盈余(Core earnings)
為了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其長期盈利能力和公司價值,加拿大宏利保險在凈利潤基礎上另行披露了核心盈余及其調整項目,核心盈余在凈利潤的基礎上主要剔除:(1)由于股票市場與利率變動引起的實際投資回報與預期投資回報的偏差;(2)精算假設與方法變動;(3)產品特色或新的再保險合同引起的重大影響;(4)商譽減值;(5)出售子公司或業務盈虧;(6)重大的一次性調整項目,如重大法律糾紛。
(四)安盛保險(AXA):調整盈余(Adjusted earnings)
法國安盛保險披露調整盈余及其調整項目。調整盈余在凈利潤基礎上主要剔除:(1)公司兼并重組與整合相關成本;(2)商譽與其他無形資產減值;(3)營業外事項,特別是業務范圍的大調整與終止部分業務;(4)匯率影響、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的資本利得,衍生品投資損益。 三、凈利潤中剔除非經營性影響因素后有利于表現公司業績與趨勢
從投資者或投資分析師的角度看,由于凈利潤中包含較多影響其質量與持續性的短期因素,上市保險公司主動補充披露剔除非經營性影響后的利潤信息,有利于投資者分析該公司的經營盈利能力及其趨勢,預測公司的長期分紅能力與分紅水平,有助于價值評估。
從公司管理層角度看,剔除非經營項目的波動性影響后的運營利潤能更好地反映公司核心盈利能力與業務價值。實際上,在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中,公司的業務計劃、年度預算、內部管理報表、業績考評與激勵等都會分別考慮凈利潤和剔除非經營性項目影響的正常運營利潤。對于經營穩定、管控良好的公司,剔除非經營性影響項目后的運營利潤一般能穩定增長,比較好地反映管理者的經營能力與水平。
但是,對于資本市場和非專業人士而言,凈利潤及相關的ROE、P/E仍是比較評價與分析不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最通用指標。 此外,由于運營利潤并非會計準則信息,缺乏嚴格的定義與規范,無需外部審計,該運營利潤的計算確定受公司管理層的意圖與判斷影響較大,無法保證管理層對運營利潤的計算過程保持一貫的專業與審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