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娟娟,經濟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6月
以海上保險為中心的近代保險發源于13世紀的意大利,據記載,意大利倫巴第商人在1250年左右就開始經營海上保險,英文中的Policy(保單)就源于意大利文Polizza(承諾);但近代保險制度的成長發展則是在大航海之后的英國;某種程度上是世界貿易中心遷移的結果。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掀起了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大規模全球化浪潮,洲際文化圈界限第一次被打破,歐洲貿易空前擴大,海上保險也沿著貿易路線,由倫巴第商人自意大利經葡萄牙、西班牙的各大城市引入荷蘭、英國、法國等大西洋沿岸城市,分散風險的海上保險原理也隨之擴展到應對貿易和陸上的其他風險,比如死亡和火災等,近代保險制度逐漸成型。
一、近代海上保險在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孕育成長
地中海很早就成為世界東西方交通和貿易的中心。11紀末,十字軍東征以后,意大利商人控制了地中海地區貿易,形成了以威尼斯等地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貿易區“。為減少損失,精明的意大利商人借鑒古巴比倫和腓尼基商人分散風險的方法,開始嘗試用“保險”機制抵御變幻莫測、損失可怖的海上風險。
有記載的最古老的“保險單”誕生在1347年,該保單目前仍保存在熱那亞的國立博物館。熱那亞商人喬治.勒克維倫于1347年10月23日出立,承擔“圣太.克勒拉”號(Santa Clara)商船從熱那亞到馬喬卡(Majorca)的航程風險。合同以書面形式記載”喬治.勒克維倫向圣太.克勒拉號船主借了一筆錢。船舶在安全到達馬喬卡前,他必須承擔風險并還款;如果船舶在6個月內安全抵達馬喬卡,借款合同即告失效”?,F實中,圣太.克勒拉號船長預先存了一些錢在喬治.勒克維倫那里,雙方約定,如果6個月內圣太.克勒拉號順利抵達馬喬卡,這筆錢就歸喬治.勒克維倫所有;否則喬治.勒克維倫將承擔船上貨物的損失。此外,合同還規定“在船舶變更巷道的情況下,合同無效?!?這張合同沿襲和完善了古巴比倫和腓尼基商人的做法,并將其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記錄,船東和“保險商”都必須履行保險單中所列明的權利和義務。但是,這份合同只是一種空買賣合同,沒有寫明保險商所應該承保的風險種類,并不完全具備現代保險單的基本特征,還不能說是一個現代形式的保險單。
37年后,1384年的隆冬,在意大利的沿海城市比薩,誕生了世界上第一份具有現代意義的保險單。這張保單由意大利比薩的一組保險人簽發,承保了從法國南部阿爾茲運抵意大利比薩的四大包紡織品。在這張保單上,標明了明確的保險標的、保險責任,如“海難事故,其中包括船舶破損、擱淺、火災或沉沒造成的損失或傷害事故”,在其它責任方面,也列明了因”海盜、拋棄、捕捉、報復、突襲”等所帶來的船舶及貨物損失的保障責任。這就是保險史中所稱的“比薩保單”,盡管承保人已無從考證,但它標志著近代海上保險制度終于誕生了,一個嶄新的海上保險時代如旭日般開啟。此后200年間,歐洲大陸各國進入了海上保險快速發展的階段。
二、近代海上保險在英國倫敦的快速發展
15世紀中晚期,英國開始崛起。作為英國海外貿易擴張物質載體的造船業和海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與之伴生的海上保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有關英國海上保險的最早記錄,是在王室海事法院案件卷宗中保存的一份署期為1547年9月20日的海險合同手抄復件。與此同期,還有一批相當數量的海險合同手抄附件,表明當時的海險交易已初具規模。
(一)倫巴第街時代
在倫敦皇家交易所成立之前,英國的海上保險業務多集中在倫巴第街(Lombardy Street)一帶。倫巴第街交易市場是一個大型露天廣場,由意大利倫巴第人經營,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兩個特定時段集中進行商品和各類信用交易,實際上是當時倫敦的金融中心。英國商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賴于倫巴第街的海險交易市場。
(二)皇家交易所時代
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是一個商品交易所,是英國商人和倫敦民眾不斷抵制倫巴第商人和倫巴第街的產物,英國王室首先將海上保險交易引導至皇家交易所內進行?;始医灰姿冀ㄓ?566年,位于倫敦康希爾商業街中心,由愛國商人、皇家商業代理人托馬斯.格雷沙姆爵士(Sir Thomas Gresham)發動集資所建。1571年1月23日,伊麗莎白女王視察該交易會所,將其命名為“皇家交易所”,鼓勵、倡導倫敦商人來此進行交易。1574年,伊麗莎白女王批準了設立保險和經營海上保險的法案,由倫敦皇家交易所內設立的保險商會(保險局)專門辦理保險單的登記并代為解決保險糾紛。保險局的海險監管制度產生了多重正向效果,觸及了現代保險業的基本交易原則,如最大誠信原則、可保利益原則和損失賠償原則,極大地推動了海上保險單的標準化。
但可惜地是,皇家交易所毀于1666年倫敦大火,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喪失了為金融保險產品提供交易場所的功能,海險交易活動則分散于各個咖啡館內。即使在1669年重建后,也沒有恢復此前作為倫敦主要海險交易市場的地位。而這期間,位于倫敦塔街的勞埃德咖啡館集中了越來越多的海上保險商。
(三)開啟勞埃德巨星時代
1688年,英國商人愛德華.勞埃德(Edward Lloyd)在倫敦泰晤士河畔塔街開設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咖啡館,位置鄰近海關、海軍部、港務局等機構。為招攬客人,勞埃德先生向客人提供有關船舶、貨物的航運行情和國際貿易、法律、天氣等方面的信息,并于1696年9月出版了一份單張雙面印刷小報《勞埃德新聞》,每周出版3期,重點報道海事航運消息,并刊登要求在勞埃德咖啡館內進行拍賣船舶的廣告?!秳诎5滦侣劇饭舶l行了76期,到翌年2月23日,因報道議院的活動失實引起糾紛而被???。小報雖中途夭折,但咖啡館卻憑借這張小報,成為倫敦人公認的權威海事消息傳播中心,逐漸成為承保海上保險的重要場所。勞埃德先生一定想不到,這間起初以賣咖啡為主的小館日后將在英國現代保險發展史上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
在海上保險發展過程中,一度也催生了人身保險。15世紀后期,歐洲的奴隸販子為了減少損失,把運往美洲的非洲奴隸當做貨物進行投保,后來船上的船員也可投保。如遇到意外和死亡,由保險人給予經濟補償。
三、近代火災保險在英國倫敦的催生與快長
14世紀海上保險的興起,使人們看到運用“大數法則分散危險”的曙光,并很快將此原理運用到對付火災風險中去。15世紀,在北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等地,就已成立了以保障遭遇火災的財產為目的的互助共濟團體。但近代意義上的火災保險是在倫敦大火之后發展起來的。
1666年的倫敦大火從9月2日肆虐到5號,約1.5平方公里的地區起火,吞噬了1/6的倫敦,幾乎摧毀了當時倫敦泰晤士河以北80%的地區, 13200余戶住宅、包括圣保羅大教堂的87座教堂及皇家交易所等知名建筑化為灰燼,損失1000萬英鎊,7萬多居民無家可歸。
大火不但促使了倫敦城的重建,還催生了近代意義上的火災保險。倫敦牙醫尼古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于大火之后參與了城市重建,并從1667年開始,承接小規模的火災投保。13年后,巴蓬和其他3位志趣相投的人籌資4萬英鎊,用之前積累的經驗和客戶正式在皇家交易所內成立了火災保險所(fire office),提供火災保險費率表和保險單據。在收費標準上,巴蓬采用了按房屋危險情況實行差別費率的方法,規定木結構房屋較磚泥墻結構的房屋保費應增加一倍。這是現代火災保險差別費率的起源,從而使巴蓬享有了“近代保險之父”的美譽。
值得一提的是,巴蓬還創辦了倫敦有史以來由保險公司控制的第一支消防隊。為了提高保險公司消防隊的效率和作用,巴蓬又發明了金屬質地的火險標志,釘在保戶房屋外面的墻上。一旦發生火災,保險公司消防隊在火災現場,就能迅速地識別出客戶的房屋,從而優先施救快速滅火?;痣U標志的發明不但促進了火災保險公司火險業務的進展,還積極推動了公共消防事業的誕生。1833年,各保險公司所屬消防隊合并為消防總隊,1886年,消防總隊歸屬倫敦市政府管轄,即倫敦消防隊的前身。
倫敦大火之后,保險思想深入人心,近代火災保險也從此逐漸發展起來。原先單一經營水險的保險公司也紛紛兼營火險業務。這支浩浩蕩蕩的火災保險隊伍,終于開創了保險業務的新領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