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迎寧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FAR養老金融規劃師項目顧問
一、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從2000年,中國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數量最多,老齡化進度最快,但當前老齡化程度不算最高,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老齡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其實,黨中央、國務院極其重視老齡工作,也進行了戰略部署。比如,“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要積極應對,不是消極、被動應對。應對老齡化,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做很多工作,一方面是發展養老產業,如養老服務業(要建立養老設施,增加養老護理及陪護人員,提供旅居康養等服務),要有醫療保障,要生產老年用品,還要對原有一些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包括公交、無電梯樓房、老年版APP等)。另一方面就是養老金融,養老金融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二、養老三支柱的發展 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2022年,全國基本養老參保人數達10.5億人(城鎮職工5.0億人,城鄉居民5.5億人),這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基本養老體系,具有廣泛性、普及性,但待遇不是很高。 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2022年,企業年金的參加職工達2875萬人,職業年金未公布參加人數,但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規模達1.79萬億元。其中,從管理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數量、職工人數、資產管理數量來看,保險業都占了50%以上,保險業由于其專業服務占據了企業年金的大半壁江山。 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金,包括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第三支柱建設,發布了很多文件。比如,2017年6月,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59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運營安全穩健、產品形態多樣、服務領域較廣、專業能力較強、持續適度盈利、經營誠信規范的商業養老保險體系,商業養老保險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社會養老保障市場化運作的積極參與者、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促進者、金融安全和經濟增長的穩定支持者?!?023年,回頭來看,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甚至可以說,差距還不小。 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什么發展不起來?我們說缺少稅收支持政策。2018年4月,財政部、銀保監會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ê瑥B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截至2021年底,累計保單5.2萬件,保費6.29億元,發展并不盡人意。 2021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銀保監辦發〔2021〕57號)發布,自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ê瑢幉ㄊ校┖椭貞c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截至2022年7月末,保單累計近21萬件,保費約23.5億元。沒有稅收優惠政策,但是由于產品本身獲得投保人的認可,反而發展的更快一些。 在養老金融機構改革方面,銀保監會于2021年出臺了《關于規范和促進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通知》,明確要求養老保險機構堅守定位,深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進一步聚焦養老主業發展。同時,2022年銀保監會批設了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定位于專業型養老保險機構。 2022 年 4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2〕7號),個人養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個人養老金包括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稅延優惠擴大到符合條件的所有個人養老金融產品。與商業養老保險相比,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公募基金發展迅速,都是近千億的規模。金融機構“同臺競技”,保險業要有緊迫感。
三、養老金融的發展需要人才建設 發展養老金融,需要人才。通過剛才的項目宣傳片,我們可以看到,CICE項目執行單位在教材開發、考試組織、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了20多年的耕耘、打拼,積淀了深厚的基礎。現在與時俱進,又開發了養老金融規劃師,很有必要,意義重大,也影響深遠。 養老金融規劃師課程的開發,應該是以保險業為根基,但同時不要固守于保險,要有開放的心態,如果固守,發現最后就是什么都守不住。要積極進取,面向參與個人養老金融的各個業態的人員,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包括中介機構和靈活就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