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科技知識圖譜》
關聯詞:大數據、共享經濟、普惠金融、互聯網支付、跨境支付、個人信息保護、開放銀行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資源為核心要素,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為主要驅動力,通過信息網絡(通信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內聯網等)連接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全部經濟活動的總和。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包括以知識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和快速發展,也包括由信息技術推動的傳統產業、傳統經濟部門的深刻變革和飛躍性發展。數字經濟并非獨立于傳統經濟之外的“虛擬”經濟,而是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的高級經濟發展形態。同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產業和正在涌現的未知的新興業態,也都是數字經濟的組成部分。2
數字經濟是指一種基于數字計算技術(Digital Computing Technology)的經濟,盡管人們認為數字經濟通過基于互聯網(Internet)和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市場開展業務。數字經濟也被稱為互聯網經濟(Internet Economy)、新經濟(New Economy)或網絡經濟(Web Economy)。
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交織在一起,使得區分兩者間清晰的界限變得更加困難。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衰退中,日本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數字經濟”一詞。在西方,這個名詞在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于1997年出版的《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前景與風險》(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中被提出。它著重指出了數字時代價值創造的兩個主要驅動力——數字數據化和平臺化。
數字技術的進步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是這些財富集中在少數個人、公司和國家手里。在現行的政策和法規下,這種趨勢可能會繼續,進一步加劇不平等。我們必須努力縮小數字鴻溝,因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訪問互聯網的機會有限或根本無法上網。普惠性對于建設惠及所有人的數字經濟至關重要。3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社區之間,由于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貧富差距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特別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勞動力市場發生重大轉變,包括某些部門的一些工作消失,而另一些部門則出現大量就業機會。
數字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領域,與之相關的各類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速度非???,其中的代表性行業就是數字金融和互聯網金融。
數字金融泛指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融資、支付、投資和其他新型金融業務的模式。金融機構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5
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內涵接近,經常被混用?;ヂ摼W金融更多地被看作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技術從事金融業務;金融科技則更突出技術特性;數字金融更加中性,所涵蓋的面也更廣一些,強調金融業務的數字化形態。
在數字化時代,數字金融是通過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
數字金融為增強金融普惠性和擴展基本服務提供了巨大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只有將近50%的人擁有手機。金融服務的新進入者,例如移動網絡運營商(Mobile Network Operator, MNO)、支付服務提供商(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PSP)、商戶聚合商、零售商、金融科技公司、新銀行和超級平臺,正在利用這些數字化技術改變金融服務的競爭格局。
通過技術創新(包括加密貨幣)提供金融服務可以促進其他各種金融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包括信貸、保險、儲蓄和金融教育?,F在被排除在外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轉賬、小額貸款和保險服務。數字金融對于小微企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金融不僅為小微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還使它們可以使用電子支付系統、安全的金融產品,以及獲得建立財務歷史記錄的機會。